“微信名就是手机号, 各村百姓随时可以联系我”

——《我是社会心理指导师》系列报道(三)

学实用职能,用心理技术助人自助!一一社会心理指导师

  把手机号设为微信名,这个习惯,社会心理指导师高金伟保持了多年。这位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社会心理服务站站长说,自己加了十几个微信群,都是各村百姓自建的群,每天找她的信息有上百条。“希望有需要的人,能第一时间联系到我,无论是用什么方式。” 

  这份投入,源自懂得。

  刚参加工作时,高金伟从事教育行业,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帮助和支持。每位患儿病情的起伏,都牵动着她的心。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康复教育和家庭指导,她自学了心理学知识,并考取了相关证书。

  心理学带高金伟来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这里有更多人需要她。“那时,我逐渐意识到,我国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服务非常匮乏,不止是自闭症家庭,还有更多家庭亟需专业指导。”她说。

  2019年9月,高金伟与合作伙伴共同创办了彩虹桥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彩虹桥”),将地点选在北京远郊——平谷区。

  “相比市区,远郊的心理人才更匮乏,而这里的孩子更需要专业服务。”高金伟说,此前她与合作伙伴们都一直在北京市区工作,但为了给孩子们建起一座“彩虹桥”,他们都义无反顾选择扎根平谷。

  2020年,经同事介绍,高金伟邂逅了“社会心理服务”,并成为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以下简称北京市社心联)的一名学员。从此,她便与北京市社心联结下不解之缘。

  2020年12月,高金伟成为首批获得《社会心理指导师(初级)》职业能力证书的学员;次年,她又参加了北京市社心联组织的《社会心理指导师(初级)》师资培训并获得师资证书。

  经过系统学习,高金伟从学员变身老师,不仅掌握了社会心理服务的技能和方法,还获得了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培训和管理的知识技能。“学到了这一身本事,我特别想把它带去平谷,为当地百姓服务。”她说。

  2021年10月,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社会心理服务站成立,高金伟任站长。新“站”上任三把火,高金伟迫切地希望把站内心理服务推广出去,但现实却给她泼了盆冷水。

  当地村民年龄偏大,参与活动的多是中老年人,而这些人不习惯看文字、用微信,有的甚至从未接触过智能手机。“前期我们在线上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比如推送活动征集文章等,但知道的人非常有限。”高金伟说。

  “困难总比办法多,我们要随机应变。”后来在活动招募推文里,她会附上一段自己录制的小视频,用视频的方式把活动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给村民讲清楚。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村民,她就挨家挨户打电话告知,用纸笔记录报名人员信息。

  高金伟说,自己的方法非常“笨”,但就是靠着“笨”办法,她赢得了村民。

  仅用半个月,高金伟便将心理服务“上座率”提至100%,针对老人、儿童等群体的讲座、插画、歌舞等活动深受村民欢迎,报名人数屡创新高。

  今年60岁的刘大妈,是社会心理服务站的活动“积极分子”。只要高金伟在群内发信息,她总是第一个反馈,在活动现场也积极表现自我。

  但几个月前,第一次参加活动的刘大妈,有些胆怯、不爱和人说话。一天下班后,高金伟接到了刘大妈的电话:“高老师,我能占用你一点时间吗?”

  这次通话,成为刘大妈改变的起点。从晚8点一直聊到接近深夜,高金伟得知,刘大妈退休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和老伴儿缺少共同语言,积压在内心的负能量没有出口。

  “大妈,您别觉得不好意思,只要有需要,随时联系我。”高金伟的话像一股清泉,流进刘大妈干枯的心田,从此笑容慢慢回到了她的脸上。

  在南独乐河镇,像刘大妈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或是身处紧张的家庭关系、或是面临升学压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但当他们走进社会心理服务站,置身于忘我的心理服务活动,内心的“阴霾”便渐渐散开。

  高金伟说,村民们昂扬的状态,就是对她最大的褒奖。“助人即助己。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也得到了滋养,内心的暖意是在彼此间流动的。”她说。

撰稿|许 茜

编辑|位真真

审核|丁 岩



阅读量: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