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心理人职业》培训心得007

学员:白乐彤

  今天上午有幸听到林教授关于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的授课,短短一上午几个小时的培训,分析了职业适应和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从心理角度如何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职业发展培训的讲解,能帮助大学生缓解对事业发展的困扰焦虑情绪,提高压力应对和挫折承受力。

  以前的职业是稳定型,现在是灵活就业,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只要努力诚信爱岗就一样有收获。灵活就业有自己的优势,1.专业发展灵活,学习灵活,每一天抓紧时间充实自己;2.新心理人面对的是社会的各行各业,有人脉优势。作为新心理人,必须加强自我心理建设,同时帮助那些不能完全适应的人。

  老师从心理学几个流派分别阐述了对职业适应和发展的诠释。印象深刻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体会试悟到顿悟的过程,不断实践。

  下午的培训会长讲了很多目前人民群众心理问题的痛点。说实话我很迷茫,这些痛点是社会大环境下的普遍现象,解铃还须系铃人,社会文化下的问题,凭借人的力量去解决?一痛牵全身,是不是找到根源,人也可以一触解乾坤?

学员:张振勋

  今天上午的课程让我重温了作为职业人的第一课,了解了职业适应力的内涵,认识到了职业适应所需要的具体九项能力,等于是为我提供了一个自检表,能够让我在职业道路踢到石子儿的时候,看清楚我到底是踢到那颗石子儿了,它是怎么让我疼的,我该怎么止疼。

  而在今天下午的课上,有一个概念在我的脑海中得到进一步强化:需求决定产品,问题决定服务。北京市社心联的宏观目标,或者说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的职业人的宏观目标,是社会整体幸福。但这么大的一个目标,怎么才能达到呢?这不是拿个麦克风走在大街上随便抓过来一个行人问“你幸福么?”“我很幸福?”就能实现的。怎么定义幸福是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的,但不幸福一定是因为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痛点没有得到抚慰;这些问题,这些痛点,构成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具体需求,指出了社会心理服务从业者制作心理服务产品的具体导向,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社心联进行资源链接的方向。这是一整套工作的方法论,也是我们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大方向。我们要积极发掘社会不同人群的需求,寻找未被解决的社会痛点,及时开展我们的产品设计,才能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到我们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了解到我们是通过心理学专业技术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我们的社会心理服务产品就像一块石子,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一汪活水,这块石子丢进这一汪活水,一定要泛起涟漪,甚至能打起水漂。

学员:黄硕

  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非常需要培养职业发展适应力,适应工作的要求,积极面对各种压力和挫折,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保证职业稳定持久发展。这次的培训,包括职业发展适应性培训,能够提升职业发展适应力。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适应职业化的态度与思维,需要培养九大适应力:目标、环境、求职、创业、团队、态度、思维、学习、身心适应力。其中,对以下适应力感触较深:

  目标适应力:确立职业目标,把握现在在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的职业机会,好好珍惜。积极参与到项目中去,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作用。干一行,爱一行,熟悉并专心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相信终会有所成长与成就。

  态度适应力:积极主动,勇于担当,有所作为,不回避问题,培养责任心,增强服务意识。摆脱学生思维,转变为职业化的职场态度,从客户需求、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的目标任务等视角看待问题。并且扩大格局,思考更深层次的内容,如会长提出的“当今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需求是什么?”等问题,指导我们走向社会心理服务职业化道路,不但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

学员:崔佳琦

  今天培训的信息量很大。上午有幸聆听职业生涯发展领域国内著名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北京市社心联副会长林永和为我们做的 《迈好职业生涯第一步——新员工角色转换与心理调节》讲座,我获益良多。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做好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今年毕业1000多万大学生,达史上之最,又叠加了新冠疫情冲击等大环境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三茫”,学业、就业、职业发展的迷茫。那么如何更好的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可以援引“霍兰德六角型理论”又名“职业兴趣测验”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人格/性格特点与职业类型大致均可分为6类,如果相互匹配,才能达到较好的职业发展和适应。但是林副会长补充到,这个匹配,应该是兴趣+能力+优势特长与不同岗位类型相结合。说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这个著名的理论最早就是由我们的林教授引入中国并改编成适合我们中国人使用的版本。我的思绪就飘散了,遥想今年1月份的高中教师资格的面试考试中,我随机抽到了生涯规划课的主题,当时我还援引了这个理论。但是可能我授课的实操经验不足,外加没有援引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等其他理论加以补充,我那次教资面试并没有通过。想到这里,我真心感觉到愧疚,如果当初我能再学明白一点、讲清楚一点,或许我就能通过那次考试顺利拿到教资证,然后此时此刻我可能已经是一名外地的高中心理老师了。所以人生有时候就是如此奇妙,你要为你的某些学艺不精而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或许都是成长的代价吧。不过林老师对我们新心理人有新的要求和期待,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我们可以在北京市社心联这个市级枢纽平台上,找到自己新的职业定位,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本领,走好职业之路。林老师认为我们在做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条前景光明的道路。林教授提示,在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在中小学的生涯规划领域,都有我们新心理人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大家都备受鼓舞。

  下午刘玺部长给我们演示和讲解了“社心V”平台,里面聚集了“四师”,有“一对一服务”、“个人问答”和“志愿者值班”板块,可以满足百姓不同的需求。我们这是一个资源链接的平台,是把专业心理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和广大社区居民的需求做链接的场域。通过这个平台,希望可以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免费的心理志愿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之后会长为我们做了关于社会心理服务的授课,总结了志愿行动中非常重要的原则“无专业不志愿,无组织不行动”,志愿活动要群众化组织化。会长指出,研究社会心态,不要抱着病态视角,我们要以社会整体幸福为目标。比如“唐山打人事件”引起热议,我们社会心理人就可以思考怎样可以识别并远离社会渣子。要了解当下社会热点,找到痛点,深入调研和反思,才能找到问题可能解决的办法。一个社会热点的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和痛点,这就是社会心态报告需要关注的,也是我们努力要做的事情,责任与意义重大!

学员:沈杨天腾

  林老师的课可以说是对新入职的我们有很大意义,宗旨在于对职业的适应和在职业中的发展,要爱岗敬业、迈好职业的第一步。克服职场中的个性缺陷,提升在职场中的适应力。做到热爱本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立志艰苦创业,做好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自我管理,在职业初期找到自身定位,勤奋投入工作,从职业中汲取滋养预防职业疲劳,避免职业倦怠,在职业中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下午刘老师对“社心V”志愿平台的详细介绍,讲解了联合会的社会心理专业志愿平台的使用方法与志愿者入驻方法,展示出一个有组织,有专业性的志愿者团队,为群众提供免费的心理服务,发挥了志愿者和群众间纽带的作用。

  会长则是对志愿服务工作作出重要指导,志愿者工作要做到群众化、组织化、专业化,要正己助人。心理志愿工作在于关心人的心理建设,志愿者内心要充满光明,要拥有奉献精神,否则就会和志愿队伍渐行渐远。

  我们以社会整体幸福为最终目标,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思考现如今社会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人们群众最大的心理需求,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抓住关键点。设计出能解决关键问题的心理服务,贡献我们的价值。

供稿|北京市社心联新入职员工、新心理人职业培训班学员

编辑|位真真

审核|彭 怡



阅读量:509